在二三萬年前,古人類——扎賚諾爾人就在呼倫湖一帶繁衍生息,創造了呼倫貝爾的原始文化。[4]
公元前209年,匈奴族征服東胡族,統一了北方草原,呼倫貝爾地區屬其三部領地之一的左賢王庭轄地。
公元一世紀,活動在鄂倫春旗一帶的拓跋鮮卑族“南遷大澤”(即呼倫湖),取代了匈奴的統治,建立了鮮卑部落聯盟。并由此入主中原,建立了北魏王朝。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。
在鮮卑人的余部室韋部落和回紇、突厥、黠戛斯以及遼代的契丹、金代的女真族相繼征戰和統治呼倫貝爾之時,蒙古諸部在呼倫貝爾悄然興起。
呼倫貝兒街景
呼倫貝兒街景
公元八世紀,生活在額爾古東岸的成吉思汗的先祖蒙兀室韋部遷移至斡難河、克魯倫河、土拉河的發源地肯特山區。12世紀,當成吉思汗登上政治舞臺統一蒙古草原時,又返回呼倫貝爾,在這里進行了幾次大的決定性戰役,消滅了政敵,打破了長期幾個大部落勢力均衡的局面,最后統一了蒙古高原。從此,北方草原上形成了一個具有語言、地域和文化共同性、在經濟生活中有許多共同特點的民族——蒙古族。蒙古帝國建立后,實行“領戶分封制”。
1214年,成吉思汗將呼倫貝爾草原的大部分地區分封給他的大弟拙赤·哈撒爾(額爾古納市黑山頭古城便是他的故都),其余部分分封給他的二弟合赤溫·額勒赤及外戚德薛禪家族,嶺東地區分封給他的幼弟帖木歌·斡赤斤。元朝建立后,創立行省制。
1288年,諸王封地納入行省,嶺西地區劃入嶺北行省和林路管轄,嶺東劃入中書省泰寧路和遼陽行省山北遼東路管轄。元亡后,成吉思汗的子孫們退守蒙古草原,先后游牧于呼倫貝爾草原的是元順帝的后裔和成吉思汗大弟后裔,直至歸附后金。
清朝建立后,由鄂溫克、達斡爾、巴爾虎蒙古、鄂倫春人組成的布特哈八旗兵、索倫八旗兵和巴爾虎八旗兵,勇猛善戰,鎮守著邊疆,為防御沙俄入侵,保障驛站暢通,維護邊疆安寧做出了貢獻。[4]
嶺西地區曾于1912-1920年實行地方自治,脫離黑龍江省。
1920年后重歸黑龍江將軍節制,仍設副都統衙門,同時設善后督辦兼交涉員公署,并設呼倫、臚濱、室韋、奇乾縣,形成旗、縣并存和分治的局面。嶺東地區也保留西布特哈總管公署,同時設雅魯縣,布西縣,直屬黑龍江省。
東北淪陷時期,嶺東為興安東省,嶺西為興安北省,均直轄于偽滿洲國。
1945年8月日本投降,10月嶺西地區建立呼倫貝爾自治省政府,1946年10月改稱呼倫貝爾自治政府。1948年1月1日改稱呼倫貝爾盟,歸屬內蒙古自治區政府。于1945年10月在嶺東地區建立納文慕仁省,1946年6月改稱納文慕仁盟,受中共領導的興安省政府領導,1947年5月歸屬內蒙古自治政府領導。
1949年4月,呼倫貝爾盟和納文慕仁盟合并,稱呼倫貝爾納文慕仁盟,簡稱呼納盟。[4]
1953年4月1日,成立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行政公署,簡稱東部行署,署址設在烏蘭浩特。同時撤銷原哲里木、興安、呼納三個盟的建制,其中原呼納盟的海拉爾、滿洲里、烏蘭浩特變為內蒙古自治區的直轄市,其工作委托東部行署代管。
1954年4月30日,撤銷東部區行政公署,將原興安盟和呼納盟所轄地區合并,改爾呼倫貝爾盟,成立呼倫貝爾盟人民政府,作為一級政權,直屬內蒙古自治區領導。盟政府設在海拉爾市。
1957年2月21日,呼倫貝爾盟人民政府改稱呼倫貝爾盟人民委員會。
1958年6月1日,撤銷呼倫貝爾盟人民委員會,改為內蒙古自治區的派出機構,設行政公署于海拉爾市,改稱呼倫貝爾盟行政公署。
1967年12月20日,建呼倫貝爾盟革命委員會,為臨時權力機構,行使原呼盟行政公署職權。
1969年8月1日,呼盟大部分地域劃歸黑龍江省管轄,一部分(原興安盟的大部分)劃歸吉林省管轄。
1979年7月,恢復1969年前的區劃,呼盟重新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。
1980年7月,恢復興安盟建制,呼盟恢復1954年4月前的區劃。
2001年10月10日,撤銷呼倫貝爾盟設立地級呼倫貝爾市;撤銷海拉爾市設立海拉爾區。呼倫貝爾市轄原呼倫貝爾盟的阿榮旗、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、鄂倫春自治族、鄂溫克族自治旗、陳巴爾虎旗、新巴爾虎左旗、新巴爾虎右旗和新設立的海拉爾區;代自治區人民政府管轄滿洲里市、牙克石市、扎蘭屯市、額爾古納市和根河市。
- 上一頁:呼倫貝爾地理位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