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風民俗
飲食
大部分人還保留著原籍的習慣,主食有粥、面條、饅頭、米飯等。但在嶺西普遍喝奶茶、食牛羊肉,這些均與當地蒙古族、達斡爾族、鄂溫克族、俄羅斯族同胞一樣,所不同的是漢族人家都多吃一些蔬菜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,無論嶺東嶺西,稻米飯已成為主食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,地區的飲食文化逐漸開放,與中國的飲食文化相融,各市區都以出現了一些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和飯館。[19]
住屋
早年住窩棚、土坯房,或土木結構房屋。1949年后,居住條件逐年改善,普遍為土木結構和磚瓦結構房屋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后,土木結構房減少,大部分為磚瓦結構,有的住進樓房;郊區農民多住紅磚瓦房(有的鋪鐵蓋)。嶺西各鄉、鎮、蘇木住戶,均為定居,住板夾泥、葦板夾泥房,少數住磚瓦房。房屋都是門朝北開,開門處接有20~30平方米的防風房,稱“風樓”或“門斗”。門斗冬季防風寒,又是夏季的廚房。農區大多燒茅柴、秸稈、薪材,少部分燒煤;牧區燃料以牛羊糞為主,少量為煤。一般用柳條編的籬笆障子或用樺木桿圈成院子,獨門獨院。野外放牧或生產,住蒙古包或鐵皮板房。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,城鎮居民大多以樓房居住為主,但少部分居民仍以平房居住。由于國家的封山育林政策的實行,禁止上山砍伐野生柴草,二十一世紀以來大多以煤炭為取暖燃料;而一小部分農村地區仍以野生柴草為取暖燃料。蒙古族居民都已經搬入了平房和樓房。[20]
民間藝術
在呼倫貝爾的城鎮、農區、林區漢族較為集中的地區,一般在春節、元宵節期間和農村的閑暇季節,群眾文娛活動較活躍。形式主要有秧歌、二人轉、單出頭表演和冰雕、冰燈、彩燈展覽等,城市還興起了焰火晚會。
秧歌
秧歌表演的形式有舞龍燈、腰鼓、踩高蹺、跑驢、劃旱船、擔花籃、大頭娃、耍獅子、戲曲人物的扮相造型等。有些秧歌中穿插活報劇表演。表演者濃妝艷抹,形象夸張,服裝五光十色,鮮艷奪目。男女均穿綢緞衣褲,腰系彩綢。鑼鼓隊多為男子,身著彩色綢服,頭扎白羊肚手巾。有些秧歌的內容增加了武術、服飾表演和健美操表演等。秧歌成為城鎮、農村和林區群眾春節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。[20]
冰雕、彩燈
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,每年元旦、春節至元宵節期間,呼倫貝爾的城鎮、林區開始出現了利用河流的天然冰塊進行雕刻造型的藝術展覽。每到冬季,各種造型的冰雕作品相繼問世,有人物、動物、建筑物、風景等作品。[20]
二人轉
“二人轉”也叫“蹦蹦戲”,由一男一女二人邊唱邊舞,后來發展出“單出頭”,即一人單獨表演,是漢族群眾傳統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。1924、1925年“二人轉”流入扎蘭屯、阿榮旗地區。演出的形式主要有“單出頭”、“拉場戲”、“二人轉”。主要劇目有“二人轉”《西廂》、《回杯記》、《豬八戒拱地》,“單出頭”《王二姐思夫》、《紅月娥作夢》等。
華俄后裔民間舞蹈
在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、根河市及海拉爾的華俄后裔中,保持著傳統的俄羅斯族民間舞蹈。有單人、雙人和集體表演的“希卜里哈”、“巴達罕拉娜”、“嘎巴喬克”、“滅斜斯”、“奧吉諾其卡”、“茨岡內卡”(譯音)等。舞曲有“希卜里哈”、“那林琴卡”、“累塞”、“嘎巴喬克”、“滅斜斯”等,舞步多變,跺腳較多,單人舞蹈腿部技巧很高。每個舞蹈都配有固定的舞曲,一般只用手風琴伴奏,有些集體舞還加伴唱。[20]
焰火晚會
焰火晚會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興起的,多是慶祝一些重大的節日如元宵節、八月節等節日內由當地人民政府、行政事業單位、知名企業、基督教會燃放。[20]
傳統節日
除了內蒙古各地都有的那達慕和祭敖包等,呼倫貝爾盟獨有的節日有:
伊慕額節
“伊慕額”,蒙語“豐收”之意,顧名思義,伊慕額節也就是豐收節,在每年5月22日。這時草原上的羊、牛、馬和駱駝剛接完春羔,一片生氣勃勃的豐收景象。牧民們用刀將母羔左耳抿出豁口,放回大群,未被留種的公羊則被閹割成羯羊。還要為年滿2歲的馬駒打上烙印。
米闊魯節
米闊魯節是呼倫貝爾草原莫日格勒河流域鄂溫克牧民的豐收節日。在每年5月下旬舉行,其內容和形式與“伊慕額節”大致相同,所不同的僅僅是勞動完畢要舉行宴會,歡慶豐收。
瑟賓節
“瑟賓”是鄂溫克語,意為“歡樂祥和”,是鄂溫克族的傳統節日,以圖騰為特征,16世紀鄂溫克人信仰薩滿教后逐漸消失。1994年6月18日,建國后首屆“瑟賓”節在巴彥胡碩敖包山舉行,主要內容有鄂溫克民族歌舞表演等。此后6月18日就成為鄂溫克族的“瑟賓”節。[21]
篝火節
每年6月18日是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——篝火節。鄂倫春人對火神的崇拜由來已久,他們認為火有驅邪祛污的作用,對于火有著一系列嚴格的禁忌,例如:不許隨意向火堆潑水、扔臟物、吐痰,不許用刀、棍等尖銳的東西向火中亂捅,以免觸怒和傷害火神等。
- 上一頁:呼倫貝爾地理環境